加快推动民族贸易大循环双循环 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发布时间:2025-11-18 信息来源: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
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课题组
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是新时代经济工作的两大主题,前者是要解决产业转型升级问题,而后者是要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由于长期实施农业和工业、内地和沿海的“剪刀差”政策,从而导致城乡、东西部发展失衡的结构性难题。当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沿海反哺内地”就成为必然的政策抉择。
我国民族地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西部地区面积的90%是民族地区,西部地区占了我国陆地边界的80%。由于历史、自然和地理等原因,少数民族多数聚居在西部边疆地区及偏远山区牧区,因此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和特殊困难。加快民族地区大发展,是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抓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相继实施了大规模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行动,加大了西部大开发和富民兴边的资源投入,纵深推进一带一路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而作为几大政策的聚焦点和重心,通过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东西协作对口支援、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等政策扶持力度,民族地区整体面貌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据统计,2012年至2024年,民族地区GDP从5.1万亿元增长至13.5万亿元,全国GDP占比由2012年的9.5%增加至2024年的10.3%,人均GDP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由于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巨大,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空前完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东数西算,其创新动能充沛,经济增速已连续数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24年,五个民族自治区年均增长5.6%,全国为5%,边疆民族地区一跃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领头羊”,西藏、新疆的年均增速高居全国前二,内蒙跟江苏等省并列第三;其边境口岸城市的经济增长势头尤为强劲亮眼,新疆阿拉山口市人均GDP超过114万元,位居全国第一,也超过港澳台任何市县,排名第二的是新疆伊吾县,超过70万元,内蒙伊金霍洛旗、包头石拐区超过50万元,与上海黄浦区、北京东城区、深圳南山区等并列第三。民族地区经济已形成多点开花、整体起飞的良好局面。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东部沿海地区开始的,逐渐形成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经过4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濒临增长的极限。新时代中国经济要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从出口导向要转向消费导向,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下,从东部沿海开放也要转向西部沿边开放,就像上个世纪80年代的广东福建,边疆民族地区已反转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桥头堡” ,其区位优势在新时代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已愈发凸显。
其次,就是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其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是支撑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资源接续地。一提到中国,人们都说“人口众多,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这后三条都是对民族地区的真实写照。少数民族人口只占全国8.89%,但全国75%的生态旅游资源、68%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43%的特色农产品资源都聚集在民族地区,其资源禀赋完全具备了后发优势的坚实基础。
抓准历史机遇,再创经济奇迹。当前,正值“十五五”开局之年,建议实施民族地区先行先试的优先发展政策,依托区位和资源两大优势,使之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桥头堡、一带一路的排头兵、西部大开发的主战场、乡村振兴的“两山”试验田、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先行先试示范区。推动民族地区先行一步,后来居上,这是实现新时代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关键抓手。
贸易流通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步。扶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由商务部等部委牵头,全面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组织各大电商平台开展公益助农直销活动,统筹推进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开展农产品产销区域合作及对接帮扶活动。借助数字智能技术,打破城乡壁垒和地域藩篱,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大力促进农产品消费。这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举措。
民族地区尤其是边远山区牧区,是扶贫开发的难点区域,也是政策扶持的重点区域。要致富,先修路。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民族地区已基本实现“村村通路,村村联网”。2024年,西藏物流网络村级覆盖率达98%,新疆为98.7%,内蒙为97.6%;西藏行政村5G网络覆盖率达70%,新疆为92%,内蒙为96.94%。通过“互联网+”,民族地区丰饶的土特产,穿出大山,越过戈壁草原,走进千家万户。这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起飞的重要引擎。
实现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共同富裕,其根本任务就是要消除城乡、工农业、东西部经济发展之间的“剪刀差”,而这四大经济发展战略的最长短板都是在民族地区。当前民族地区的大发展,主要还是依靠政策扶持和对口支援来推动的,其内生式发展动能依旧薄弱,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还在继续扩大,制约民族贸易大循环双循环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从前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许多乡村土特产鲜为人知,即便知道也运不出来。通过数字乡村建设,目前已基本上解决了把农产品运出来卖进城的问题,但农民光卖农产品,除非是大宗贸易高垄断或品牌科技高溢价,否则一产资本收益率永远都赶不上二三产资本收益率,城乡间“剪刀差”就永远也不会消解,城乡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这是乡村振兴与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结构性难题。
中国农产品整体上已进入供大于求的“内卷”时代。就拿水果来说,2024年中国水果产量达到3.4亿吨,人均水果占有量232公斤,远超世界平均水平。课题组在“中国石榴之乡”四川会理市调研时了解到,其石榴主产区是两个乡,年产量就达到了惊人的 14亿斤,今年的收购价比去年降了近40%,而全国有8大石榴产区,可想而知其总产量之巨大。所以,光卖石榴根本实现不了石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但中东市场对石榴汁的需求巨大,如果能把过剩的石榴产能榨成石榴汁,卖到中东市场,其经济效益就将翻倍增长。
要解决这个结构性难题,就必须走三产融合的创新道路,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一产附加值低,产业支撑力薄弱,就需要引入二三产融合,夯实产业支撑体系,大幅提升农产品的综效价值。譬如,把石榴榨成石榴汁,就是把一产提升为二产,实现农业工业化转型。如果再引入三产,譬如农文旅,形成三产融合,其经济综效就会按照“六级产业化”发展模式迭代倍增。乡村振兴的最大“痛点”是人才匮乏,当前乡村“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没有人才回流,乡村就不可能振兴。只有三产融合才能解决乡村人才振兴的难题,其本质就是要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
课题组在湖南新邵县小河村调研时发现,这个位于群山之中、高山之巅的偏远小村,附近山岭上到处都是野生茶树,在对口帮扶单位某省属国企的帮助下,村里建起了茶叶加工厂,也把茶叶产品卖到了省城和外地,村集体收入逐年递增。但由于茶叶市场竞争激烈,光靠卖茶叶,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进村公路修通后,小河村成为周边旅游的一个高山露营基地,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就有很多游客自驾前来,这已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抓手。村支书介绍说,目前村里接待能力非常有限,如果能有产业资金来投资餐饮和民宿,就会带动当地经济提质提速增长,这也会吸引许多年轻人回村创业。该案例生动体现了三产融合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价值。
民族地区是资源富集区,矿产丰裕,物产丰美,加上其生态文旅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大独特优势,因此三产融合的发展空间和增值潜力是巨大的。民族贸易大循环双循环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我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从全国来看,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艰巨的任务在一些边疆民族地区。这些边疆民族地区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能掉队”,“要把边疆地区发展纳入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纳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支持边疆地区依托自身条件禀赋,在融入新发展格局、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实现民族地区的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不仅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石,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未来五年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基于民族地区在新时代国家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定位,建议国家实施民族地区先行先试优先发展战略: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加大西部沿边地区的对外开放力度,促使边疆民族地区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支撑点;同时依托乡村振兴、西部大开发、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加深农林牧渔地区的资源开发力度,促使内地民族地区成为激活国内大循环的关键变量。
一、建议实施民族地区“百县千乡万村”特色优势产业综合提升工程。全国精选100个具有特色产业资源优势的、已形成一定品牌效应或市场规模的、并能持续带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民族自治县(市区旗),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对当地特色优势产业集中进行综合提升,最终促成星火燎原之势。三产融合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心,其中二产是“腰”,接“二”连“三”。要通过强化二产,用精深加工挺起产业“腰杆”。中国民贸作为根植民族沃土矢志推动三产融合与产业提升的全国性社会组织,以“中国一乡一品产业促进计划”为抓手,打破民族地区产业分割壁垒,依托“6+3+N”产业赋能模式,做优一产、做精二产、做活三产,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激活品牌效能、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市场溢价。从农文旅商融合到产业链协同,让农业不再局限于单一生产功能,而是成为兼具经济、社会、生态价值的复合型产业。
“百县千乡万村”,“百县”是实指,“千乡万村”是虚指,意思是:推动县域特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带动当地乡村全面振兴。最近国家颁布的《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提出要在全国建设培育一批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重点县(重点市)和产地冷链集配中心,这必将加快推动当地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借力于这一政策,在民族自治地区率先启动特色优势产业综合提升工程,具体措施建议如下:
(1)引入产业资本和龙头企业,对当地特色优势产业集中进行重点设计打造,把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增值收益主要部分留在当地、留给农民,并落实到主产区乡村一级。在重庆酉阳县,中国民贸打造的区域公用品牌“酉阳800”,有效带动了当地茶、米、油、蜜等特色产业发展。2023年,品牌产品销售额近10亿元;2024年全年销售额达21.8亿元,平均溢价超40%,带动农民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在贵州兴仁市,其薏仁米产业通过导入“6+3”产业赋能模式,实现从传统种植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跃升,不仅建成全国最大的薏仁米销售集散中心,更让种植户“实实在在挣到了钱”。在重庆潼南区,中国民贸为当地引入柠檬加工龙头企业“檬泰生物”,该企业整合全国柠檬产业资源,开发出二三十个柠檬加工系列产品,有效带动了产业上下游发展。在湖南花垣县,中国民贸与县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引入投资3200万元建成辣椒产业基地,带动当地群众每亩增收2000元以上,创新推广“十八洞杯茶”,成功打造助推当地特色产业项目发展。
(2)对当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对当地非遗、节庆、饮食、服饰、民俗文化等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引入国内顶尖设计团队,精心打造特色农文旅项目及文创产品,并重点推荐进入国内精品旅游线路及省级特产臻品名录。在重庆酉阳县,中国民贸成功打造酉州古街“石榴红·酉阳民族工艺馆”,不仅标志着酉阳县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上的新跨越,也彰显了中国民贸在推动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创新上的坚定步伐。在酉阳、花垣等民族地区,土家族农耕文明、苗族银饰文化被深度植入“酉阳800”“十八洞杯茶”等品牌内涵,非遗技艺通过工坊展销、研学体验等形式,实现活态传承与市场转化。这种“文化认同+产业活化”的模式,既守护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又赋予特色产品独特灵魂与溢价能力,更在精神层面筑牢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基石。
二,建议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建设。美国、法国、日本、以色列等世界农业强国,无不例外都是找准了适合自己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而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优势恰恰就在于其强大的工业化体系。依托中国工业优势(尤其是鲜冻萃取等技术进展),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冷链仓储及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汇聚全线优质农产品资源,打造全球农食加工产业聚集带,构建舌尖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高水平发展邻边经济,创建沿边农食加工产业国际区域中心,以技术品牌规模优势形成双循环格局中的资本溢价高位;高水平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严格执行区域反倾销政策,通过深化改革来统一全国要素资源市场,促成大循环格局中的资本溢价均衡。具体措施建议如下:
(3)开设重庆新疆两地农产品冷链“五定”循环班列(定起点、定终点、定时间、定价格、定服务),以重庆作为枢纽,往南连接西部陆海新通道,联通东南亚和南亚市场,往西连接渝新欧中欧班列,联通中亚和西亚市场,沿线建设各地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中心,可打造成西部大开发的乡村振兴绿色大通道。中国民贸成功举办“重庆市食品与农产品加工高质量产业生态大会”,并在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的指导与支持下,与江南大学深入合作,推动注册成立“重庆江大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研究院”,为重庆打造5000亿级农食加工支柱产业组建全产业链“智囊团”和“先锋队”。
(4)高层次高规格高水平办好“一乡一品国际商品博览会”,真正打造成集生产、加工、贸易、投资、标准化、供应链等商务合作于一体的农产品及食品行业国际盛会。中国民贸已连续举办五届中国一乡一品国际商品博览会,累计吸引267个国内地区和56个国家的5800家企业参展,观展人次超20万,签约总额超412亿元。博览会通过沉浸式品牌展示和精准产销对接,为“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民族地区特色产品搭建了走向世界的舞台,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和乡村振兴对接国内国际产业合作的重要平台。
特别建议:(5)大力推动数字技术、智慧农业和低空经济融合发展,高质量建设武陵山区、秦巴山区、大兴安岭南麓等集中连片生态地区的现代山地农业,高品质打造中药材种植、畜牧业养殖等林下经济产业高地,实现乡村振兴多民族跨区域突破性大发展,创造“两山”典范。(执笔人:杨子谦,吕陈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