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激活县域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发布时间:2025-10-13 信息来源: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

摘要: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激活县域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本文聚焦当前融合进程中存在的三大痛点:文化挖掘浅层化导致品牌溢价不足、产业链条碎片化制约科技赋能效果、要素支撑薄弱阻碍融合生态构建。通过实证分析提出系统性破局策略:以“文化基因解码+数字技术赋能”重塑品牌价值链,以全产业链智能化升级打通“产加销”堵点,以培育新农人、夯实基建、建立融合生态。研究认为,需通过政策引导、技术下沉与多元协同,将县域特色农业产业的科技赋能和区域公用品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文化与科技融合;县域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数字赋能;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全产业链;乡村振兴。

图片

县域是国民经济的基石,特色农业产业是县域发展的金钥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成为县域特色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在数字经济浪潮奔涌的今天,文化与科技的深度交融,正为县域特色农业产业突破瓶颈、实现跃升注入前所未有的澎湃动能。当阳澄湖大闸蟹的“数字身份证”让食客扫码溯源安心消费,当五常大米通过短视频平台讲述“黑土传奇”而身价倍增,当重庆酉阳通过构建“酉阳800”区域公用品牌向大众传递武陵山区文化、生态、产业蓬勃发展的景象,我们清晰地看到,科技赋能产业叙事,文化点亮品牌价值,正在重塑县域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图谱。然而,融合之路并非坦途,亟需精准把脉痛点,以务实举措释放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红利,助推县域特色农业产业真正实现“特而强”、“优而富”。

图片

一、剖析困境:融合难点待破解

1.1、文化挖掘浅层化,品牌溢价难实现:

1.1.1、文化内涵提炼不足:许多县域对特色农产品的文化底蕴(如历史渊源、传统技艺、民俗故事、地域风情)挖掘停留在表面,缺乏系统梳理和现代转译,难以形成独特、打动人心的品牌叙事。产品沦为“大路货”,附加值低。

1.1.2、科技支撑品牌乏力:缺乏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偏好、利用数字媒体精准传播品牌故事、利用区块链等技术构建可信溯源体系的能力。品牌推广手段单一、效率低下,难以突破地域限制,形成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1.2、产业链条不健全,科技应用碎片化:

1.2.1、文化科技融合点断裂:前端种植、养殖可能初步应用了物联网、智能装备,但中后端加工、包装设计、营销推广环节对文化元素的融入和科技手段的应用严重不足。文化价值未能贯穿全链条,难以形成整体竞争优势。

1.2.2、科技应用难普及:智慧农业设备、数字平台等往往集中在少数龙头企业或示范点,广大中小农户和合作社受限于资金、技术、人才,难以有效接入。数据孤岛普遍,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低,制约标准化生产和降本增效。‌2024年农业农村部报告‌提到,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约73%,深加工及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不高,反映农业产业链延伸不足。

图片

1.3、要素支撑薄弱,融合生态待优化:

1.3.1、复合型人才奇缺:既懂现代农业技术、又熟悉地域文化、还掌握数字营销和电商运营的“新农人”严重不足。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知识结构老化,难以适应文化科技融合的新要求。

1.3.2、基础设施短板突出:部分县域冷链物流覆盖不足,导致生鲜农产品损耗率高;乡村网络覆盖质量不均衡,影响电商直播、远程技术服务等应用;数字平台建设投入大,县域财政压力大,可持续运营能力弱。

1.3.3、协同机制不健全: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文化与科研机构、农户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作平台和利益联结机制。文化资源如何对接科技需求?科技成果如何匹配文化需要?都缺乏系统性规划和引导。

二、破局之道:深度融合的系统性策略

2.1、深挖县域文化“富矿”,打造高附加值品牌:

2.1.1、实施“一乡一品”,讲好文化故事:通过调查研究、规划辅导,系统梳理县域特色农产品背后的历史传说、传统工艺、生态价值、民俗风情,提炼核心文化符号和精神内核。组织专家、文化工作者与农企、农户合作,讲好文化与品牌故事。此外,通过文创设计提升产品价值:引入设计力量,将地域文化元素(图腾、色彩、纹样、传说)融入产品包装、伴手礼、体验项目开发,提升产品美感和文化附加值。

2.1.2、科技赋能品牌塑造与传播:一方面通过可信溯源树品牌,推广“区块链+物联网”技术,打造农产品数字身份证,构建覆盖生产、加工、流通全环节的可视化溯源体系,让产品“身世”透明可查,增强消费信任。另一方面,通过数字营销讲故事,利用短视频、社交媒体、VR/AR等新媒体技术,创作沉浸式、互动性强的文化内容(例如虚拟农庄体验、非遗传承人直播、节气文化故事),精准触达目标消费群体。支持本地网红、新农人开展“有文化、有温度”的直播带货。

2.2、强化要素保障,建立融合生态:

2.2.1、培育引进“新农人”队伍:实施专项人才计划,吸引大学生、返乡青年、文创设计师、电商运营人才投身县域农业。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定向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对现有经营主体和农户的数字技能、文化营销培训。

2.2.2、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大财政投入和引导社会资本,优先支持特色产业重点区域的5G网络、物联网、冷链仓储物流、产地仓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县域“数字农业云”平台建设,提供普惠性技术服务。

2.2.3、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建立融合创新联盟:由政府牵头,联合农业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电商平台等,组建县域特色农业产业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联盟,负责技术攻关、模式推广、资源对接、标准制定,明确各方权责利,让农户深度参与融合进程并分享增值收益。

图片

三、典型案例:安化黑茶产业的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之路

文化赋能方面:安化黑茶的千两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通过现代科技实现工艺革新。安化黑茶打造的中国茶文化大型史诗舞台剧《天下茶道》,展现了黑茶的魅力以及安化的深厚文化底蕴。纪录片《安化黑茶》通过4K超高清技术还原千年茶马古道,结合微生物显微镜头展示“金花”活性。连续举办六届湖南·安化黑茶文化节,融合茶艺展演、非遗市集、马拉松赛事。茶马古道景区深度挖掘万里茶路文化遗产,实现“茶旅文体康”深度融合,绘就全域旅游新画卷。

科技赋能方面:为加快数字化改造、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升级,安化县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5G、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建立了5G智慧茶园、安化黑茶产业大数据指挥中心等智能平台,实时采集种植、加工到流通各个环节的数据,通过“数字身份证”溯源体系,配套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8项质检服务筑牢安全底线,“安化标准”已逐步成为行业品质标杆。

2024年,安化黑茶综合产值达268亿元,茶旅融合接待游客超1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00亿元。其核心经验在于:以文化价值重塑品牌溢价空间,以数字技术打通产业协同链条,最终形成三产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化县以一片黑茶为支点,形成“科技研发-文化赋能-三产融合”闭环,打造了一个传统产业通过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实现乡村振兴的经典案例。

图片

总结:文化与科技,如同驱动县域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双轮”。文化赋予产业灵魂与魅力,塑造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科技则为产业插上效率与创新的翅膀,突破时空限制,放大价值。推动二者在县域农业领域的深度融合,非一日之功,需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科研机构、和广大农民携手共进,以文化自觉引领科技向善,以技术突破激活文化潜能。唯有如此,方能将沉睡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强劲的市场动能,让每一方沃土孕育的特色农产品,都能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成为富民强县的“金钥匙”,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我们呼吁:将“文化科技赋能县域特色农业产业”纳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战略;设立国家级县域农业文化科技融合示范项目,加快制定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指南。让科技之光点亮文化瑰宝,让文化之魂铸就产业辉煌,共同谱写县域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新篇。

(本文投稿于2025民盟科技论坛)

作者:杜亮(民盟湖南省委会直属文化科技支部主委、民盟湖南省委会科技委委员、湖南一乡一品数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国民贸微信公众号
中国民贸
微信公众号
中国民贸
微信小程序
中国民贸微博
中国民贸
微博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