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时政解读
制造业“新三极”布局不能各自为战
发布时间:2016-08-19   信息来源: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   
      依据工信部日前公布“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进展及各地“中国制造2025”推进状况,各地形成了东部转向高端装备制造、中部产业升级、西部优势产业突破的不同发展思路。相比我国传统的东中西部“老三极”格局,制造业“新三极”格局正在加速成型。这是制造业升级和结构性改革的好势头。不过,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制造业“新三极”布局应紧紧围绕区域经济一体化展开。
      目前,宁波等地的首批试点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已经展开。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的多个城市(群)将陆续展开试点。看各地披露的公开信息,自去年5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至今,已有上海、广东、江苏等25个省区市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政策。比如《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确立了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网络通信设备、智能制造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新型电力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等15个产业,并提出力争经过10年努力,让江苏制造业在“中国制造”中走在前列,若干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安徽、河南、山西等中部省份提出全面升级制造业,除了继续深挖能源开采设备、煤化工装备、农机装备、基础工艺设备等原有优势产业的潜能外,还提出将发展重点拓展到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信息技术等产业。中部省份则不约而同地提出,进一步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提升高技术产业在整个制造业中的占比,并逐渐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例如,《中国制造2025山西行动纲要》要求引领新兴产业绿色发展,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和绿色基站,完善节能目标责任考核评价体系和节能长效机制,落实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强化能耗限额标准管理。陕西、甘肃等地出台的政策,除了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发展领域外,还提出了具体的产业项目和投资金额。
      不过,眼下我国制造业“新三极”的布局,主要还是依托于各省、市(自治区)的行政区划,在各省相对封闭的范围内来完成。殊不知,全球制造业格局正在面临重大调整,比如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低收入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转移同时发生;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合,正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等。我国制造业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历史机遇,积极稳妥应对内外部挑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形势下,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也在大大加快,比如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带、兰新经济区等等。在“十三五”时期,我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必定会迈上新台阶。从理论上讲,区域经济作为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其发展受到该区域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社会经济条件、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更受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而新经济环境下,技术经济政策以及产业优势和凝聚力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而当前我国“新三极”制造业格局却仍依据传统行政区划布局,这就容易造成各省在制造业发展方面各自为战,拉散人、财、物的资源配置,不仅形不成产业优势和技术凝聚力,还会造成制造业市场的恶性竞争局面。
鉴于此,笔者建议,各省应牢固树立开放型经济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理念,在产业发展和经济合作方面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在制造业布局方面,加强区域内各省间的密切合作,形成区域内各省的比较优势。特别要紧紧围绕区域内“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布局制造业,万不可拘泥于该示范城市是否在本省范围内。区域内示范城市一旦确立,有关省份的优势生产要素都要向该示范城市聚集,相关政策也要向该示范城市倾斜。如此,“十三五”末,在东、中、西部,能集中形成几个区域内的制造业中心,这样的制造业中心最容易推动我国的制造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升级,并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也最容易打造国际制造业品牌,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还有,我国制造业“新三极”布局应向“一带一路”沿线延伸。“一带一路”战略是新常态下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国际探索,也可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我国同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态度积极,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如果各地严格按日前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八项要求,全面谋划全方位对外开放,加快实施和推进制造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布局,中国制造业必能扩展到全球更多国家和地区,稳步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有序转型。
  
中国民贸微信公众号
中国民贸微博
COPYRIGHT © 1986-2016  BY 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左安门内大街20号 邮编:10003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4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