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地方政策
青岛市实施“三个三”工程依法保障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发布时间:2015-07-24   信息来源: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青岛市以法治思维贯穿民族团结工作,坚持“法”字当头,依法管理民族事务,引导各族群众通过法律程序、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努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
  一、坚持“三个面向”,强化民族法制学习教育。树立法治意识,学习教育要先行。一是坚持面向党员干部。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纳入市和区(市)两级党校、社会主义学院主体课程,通过举办形势报告会、座谈会、开展法律法规培训等形式,广泛宣传党和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社会的新发展、新变化,教育党员干部牢牢把握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民族工作难题的能力。二是坚持面向基层群众。通过集中宣传、网络问政、重点走访、示范推广、为民解难题办实事等活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多方位、多渠道普及党的民族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扩大基层群众受教育面,注重用身边事、身边人教育广大群众,自觉用法律武器维护民族团结。三是坚持面向青少年学生。根据各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及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分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层次,每学期开设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为重点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相关课程,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专题讲座、黑板报、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民族歌舞演出、书画展览等方式,组织青少年学生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把民族法制教育融入到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
  二、开展“三个嵌入”,建立民族事务治理体系。营造法治环境,建立体系是保障。一是开展嵌入式宣传。利用社区民族工作服务管理电子信息平台“法治园地”板块,定期更新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在社区建立微信平台,为各族群众提供民族政策咨询;对社区民族工作者进行培训,认真学习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了解民族工作“新常态”,当好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员,使“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二是开展嵌入式管理。建立健全了民族工作组织领导机制、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机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少数民族权益维护机制,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属地管理、综治牵头、各部门联动、少数民族同胞全程参与的社区民族工作格局;在社区设成立了由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主任),社区专(兼)职民族工作人员,社区居委会分管综治、调解工作的成员,社区民警和有威望的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等组成的社区民族工作委员会,进一步强化了齐抓共管的效力,确保了社区民族事务有人办、民族法制宣传有人抓、矛盾纠纷调处有人管。三是开展嵌入式服务。在社区专门安排一名工作人员负责民族事务管理,明确一名热心服务社区的少数民族群众作为社区民族工作联络员,为各族群众搞好服务保障,使各族群众同在一个社区,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建设了全市一体化的社区民族工作专题网站和触摸屏系统,满足不同层次少数民族居民网上便民服务需求,通过网络化、实时性、自助式的信息服务,实现了“民族政策法规、民族工作情况、民族基本知识、民族服务事项及办事指南”查询一键通、服务一站式。
  三、依托“三个载体”,维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维护法治权威,依法维权是关键。一是依托法律援助服务团。围绕依法维护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推进民族事务法律援助工作,青岛市民族事务局联系青岛市德衡律师事务所为少数民族群众开展辅导讲座、以案释法、法律咨询等服务。市南区民族宗教局联合区司法局、区残联共同组建了市南区法律援助翻译志愿服务团,由13名掌握英、日、韩等外语、维族及藏族少数民族语言以及手语专长的社会工作者担任法律援助服务团成员向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专业、便捷、规范的法律援助服务。二是依托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室。发挥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室联系、服务少数民族群众、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合法权益、促进社区和谐的作用,及时对少数民族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给予办理和答复,依法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坚决制止歧视少数民族群众、损害民族团结的现象,切实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是依托民族宗教社团。市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实施了联系交友“10×10”工程,即协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每人联系10名理事,每名理事联系10名少数民族会员,每名少数民族会员联系10名外来少数民族,并在少数民族较集中的餐饮饭店,建立了联系交友站,在密切各族群众联系的同时,协助党和政府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主动开展各族群众普法教育,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正当诉求、维护自身利益;市伊协设立了“法律咨询站”,建立了信息通报制度,畅通了少数民族群众诉求渠道,积极发挥沟通协调作用,在法律范围内、法治轨道上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取得了良好效果。
  
中国民贸微信公众号
中国民贸微博
COPYRIGHT © 1986-2016  BY 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左安门内大街20号 邮编:10003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4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