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时政要闻
[政策法规部]推进制造业“服务化”需制度先行
发布时间:2015-05-08   信息来源: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   

[政策法规部]推进制造业“服务化”需制度先行


   制造业服务化是引领我国制造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制造业服务化的实践始于上世纪60、70年代,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大型装备复杂化程度的加深,制造环节在整个价值链中的比重日趋下降,产品的研发设计、交付、安装、维护和服务等各环节需求及所占价值愈加提升。相关资料表明,在发达的制造业市场上,产品生产所创造的价值仅占总价值的1/3左右,而基于产品的服务所创造的价值占到了2/3。我国制造业结构中一般加工制造业占较大比重,只有将中国创造和中国服务融入中国制造,向价值链“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才能实现中国制造的高端转型。
        高度重视“互联网++”为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当前,在以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代表的新工业革命推动下,全球制造业服务化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服务形态进一步创新,涌现出众包设计、网络协同研发、基于工业云的供应链管理、工业互联网等新型服务模式和服务业态。服务价值进一步倍增,比如巴西的戈尔航空公司利用GE提供的工业互联网远程管理平台跟踪和分析飞行路线和油耗,预计未来5年将节约成本9000万美元。服务主体更加多元化,众多中小企业凭借云计算、云服务平台开展面向客户需求的定制化服务,大幅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基于互联网的制造和服务模式创新也造就出耐克、小米等一批无工厂化生产者,并重塑制造业竞争格局。
        把推动创新放在制造业服务化的核心位置。基于复杂产品系统的创新和管理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是制造业服务化的重要源泉。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创新要素的投入,需要整合、汇集相应的知识、技术、信息和人才方面的资源,也需要一些创新服务的载体比如创新服务中心和平台的支持,政府应在创新要素投入、资源整合、营造创新环境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把融合发展作为制造业服务化的重要突破口。一是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数字化设计、网络协同研发、现代化供应链管理、个性化定制、在线检测、远程诊断和维护等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服务功能创新。二是促进制造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企业的资源整合和业务融合,通过深度合作,使制造企业能够进一步涉足设计、制造、运维、营销、培训等全产业链业务,实现从制造企业向制造服务企业的战略转型。
        发挥重点行业领域的示范引领作用。结合不同行业和领域的产品特征,大力推广应用不同的典型制造业服务模式。引导装备企业以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为目标,做好技术支持、故障诊断、检测、维护、保养等产业链延伸服务;鼓励汽车企业依托无线通信技术和卫星定位系统开展远程诊断、安全援助、定位导航等安全信息服务;支持节能环保企业开展系统设计、成套设备、工程实施、维护管理等环保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发展合同能源管理等新型服务模式。鼓励企业开展面向客户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定制、零部件定制服务;开展融资租赁、消费信贷、仓储物流、电子商务等便利交易过程的服务;不断提高制造企业产品设计、技术开发、信息服务等投入的比重,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
        强化制造企业核心能力建设。我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滞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核心能力的不足,在转型所需的技术、人才以及运营管理经验方面都远远不够。一要加强企业技术和专利建设,提高面向服务的技术开发能力;二要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具有制造业背景又能针对客户需求开展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的高端复合型人才;三要加强企业运营管理体系建设,为企业服务创新在投入产出、风险控制、运营管理等方面提供支持。
  
中国民贸微信公众号
中国民贸微博
COPYRIGHT © 1986-2016  BY 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左安门内大街20号 邮编:10003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433号